23 / 11 / 17
盛夏,清晨。走在绿树浓荫的小路上,想起了塞林格和他的名作《麦田里的守望者》。我想,J D塞林格应该算是文学史上的一个传奇。
初见这本书,是在大学的图书馆里。灰色的封面。当时觉得这书名十分优雅,但不知道它是名著。多年后,在书店又看到了它,薄薄的一册。打开翻看,看到那句“我哥哥原本是个好人……可是,他去了好莱坞,当了婊子”,我被惊艳到了。简直是神来之笔!这句话若是出自路人甲之口,就粗俗无比。但是出自塞林格,就显得有趣而经典,是他的风格招牌。
这样的风格很少见,至少我从没见过。好奇之下,搜索塞林格的生平和这本小说的花边,发现很多有趣的事实。1919年出生,纽约客。15岁上军校,上过哥伦比亚大学的写作课,参加过诺曼底战役,战后还做过反间谍工作。27岁退役。退役后,专心写小说。虽然他的前几篇短篇小说曾经被《纽约客》退稿,但第一部长篇《麦田里的守望者》一经出版,就引起轰动。这本书出版时,塞林格不过32岁。此后,他就过起了隐居生活。他在乡间买了90英亩土地,隐居在其中的小屋子里。此后的作品几乎没有再发表。据说,有仰慕者源源不断地去拜访,但大多被拒之门外。塞林格一直活到91岁,在2010年去世。
我很好奇,他哪里来的钱买那么一大片地,隐居60年?搜索了一下,似乎有了答案。《麦田》一书出版就引起轰动,此后几乎年年再版,被翻译成25种语言。每年销量25万册,至今发行了6500万册。这些书的版税足够塞林格隐居在地球上任何地方。
我想,如果文学作品也有所谓的“成功”,那么《麦田》应该算是极度成功了。一发表就引起热议,连续再版60年。当年在青少年中流行,后来跻身经典名著。只这一本作品,源源不断地为作者带来版税,堪称自动印钞机(原谅我的恶俗)。
作品问世就轰动的,不少。经历时间洗礼而被奉为经典的,也不少。但两者兼具的,恐怕不多。就像村上春树推崇的那位短篇小说家雷蒙德卡佛,他一生穷困潦倒,直至逝世前生活才略为好转。死后,作品才为世人重视。我想,塞林格和《麦田》的命运,只能归为传奇。只是,大热带来的丰厚稿费支持他隐居,远离红尘不问世事,虽然清净,却也失去了《麦田》那样的作品所需的热闹繁华的土壤,世人再也看不到他更多的作品。这算是幸,还是不幸?如此巨大的成功,人多羡慕。可是隐居60年,那种孤独的滋味,也只有当事人知道。
其实他后来也有少量新作问世,但最受欢迎的还是这部《麦田》。大概因为书中洋溢着的青春气息,不独为六十年代所有。书中年轻人的问题、碰撞,也是世世代代年轻人共有的。
盛夏的空气中漂浮着一股花的甜香,像是上等糕饼的甜味。塞林格的田园里曾经飘过什么样的气息?当他隐居乡间后,精神世界经历过什么样的变化?......这一切,终究是难以探明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