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3 / 11 / 17
章小蕙和海明威之间,隔着一个约翰∙多恩(John Donne)。
章小蕙。我对她的印象还停留在电视剧《梅花三弄》开播的年代——1993年。她并非剧中演员,穿着一身白色的古装,头发梳成古代仕女的样子,比剧中演员更像演员。她与钟镇涛合唱了一首《你是我心底的烙印》。当年钟镇涛为《梅花三弄》唱了几首歌。我又找出了当年的老旧MV,听了一遍。章小蕙的声音很柔和,听不出有多大特色,不过她本来也不是职业歌手。当时,她的名字叫章蓉舫。
再后来听说她的消息,就是她异常喜欢买买买。
后来,很多年没有关注过她。前段时间,在她直播大火之前,突然想起了这个名字,在网上搜索了一下,发现她竟然有微信公众号,点进去看了看。公众号里全是她自己写的文章,综合她的文章和网上的消息,对她的生平知道了一鳞半爪。
“蓉舫”二字原本是她祖父的号,父亲用来给她作名字,大概是对她十分珍爱之意。章家很富有,章父在加拿大开了第一家华人报馆,她自小生活十分优渥——所以,世人眼中她的过分奢侈只是她的日常水平。本科她在加拿大学习美术史,硕士在纽约学习博物馆管理——她在文学和艺术方面有相当深厚的修养,所以在直播中,对眼影盘的色彩与文艺复兴时期画家的名作的渊源做出详尽解释,这番解读流畅自然,似是信手拈来。年轻时爱上钟镇涛,她父亲原本不同意这门婚事,经不住她的恳求最终点头。婚后,钟镇涛给她的零花钱中,一笔专买糖果,一笔专买杂志(这是在某篇专访中看到的)。别人都关注她的买买买,可我发现,章小姐也很爱阅读,有买杂志的专款。
中年婚变,她的经济境况突然地震。她为香港的杂志写专栏,赚取费用。二十多年后,她回到香港,逛书店,相熟的店员告诉她,有人专门来寻以前她的文章。“都是前辈子的事了。”她在文中这样写道。章小姐的文章,有人赞文风简洁,是香港人特有的说话方式。我读了几篇,有些还好,有些觉得前后不连贯,无法欣赏。
她在文中说,越来越喜欢诗歌和戏剧的简练精彩,太多可读之书,太少时间,因此不读小说。她读艾米莉狄金森,读约翰∙多恩,读莎士比亚。如同她对那引些实物的深度了解,她对诗歌戏剧也有很深的了解。她的公众号有一栏章小姐读诗,虽然篇数不多,但是挺有趣。
***********************
在直播中,她引用的约翰∙多恩(John Donne),是一位英国诗人。他有几篇脍炙人口的作品。时下流行的句子“没有人是一座孤岛”,便是他的一篇诗的题目。这首诗十分动人,结尾处写道: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,它就为你而鸣。
丧钟为谁而鸣,是海明威的一部小说。
**********************
海明威是著名小说家。二十多岁时,他在欧洲报导一战,是名记者。他曾与第一位妻子住在巴黎,一边做记者报导欧洲战场,一边写小说写随笔。他在巴黎写的一些随笔,当时因故遗落在某间饭店。多年后,被人发现,出版,便是《流动的盛宴》,一本动人的回忆录。
二战期间,Esquire杂志的创始人Arnold Gingrich向他约稿。海明威提出了几项要求:不许编辑修改自己的文章,要求高额稿费,自己决定自己什么时候写,想写的时候就写不想写就不写。他喜欢自由,但是他也有这个命,Esquire的编辑答应了他全部要求,除了初期稿费偏低。
Esquire,因为有好作者好内容,在大萧条和二战期间卖了1000万份,堪称传奇。海明威塑造了Esquire的气质——硬汉,享受最好的也能承受最差的,拥有游艇,却也有勇气在暴风骤雨的大海里航行。据说,人们喜欢看Esquire中海明威的文章,是因为看他的文章可以领略自己想拥有但没有的生活。海明威的生活里有衣香鬓影、名士美人,也有暴风骤雨、残酷的战争。海明威也获得了稳定丰厚的报酬,他的不少小说都在Esquire出版。而且,随着小说的出版,海明威和杂志的名声都大涨。
关于海明威与Esquire主编的这段往事,来自于作家Jim Tobin的研究。他在密歇根大学图书馆的纸箱里发现了海明威与Esquire创始人之间的通信,在信中看到了两人的交往、Esquire的起步。Tobin本人既是历史学家、教授,也是一位作家。
前些天,“新闻学能不能读”成了热门话题。恰好,海明威最近出现在我收集的资料中,便有了些胡思乱想。以我有限的经验,大学的专业对将来的工作可能影响很大,也可能没有影响。爱好才是更长久的支撑和指引。就像章小蕙,对化妆品、面料的痴迷,加上她的文学、美术修养,让她成为一位独特的专家。就像海明威,写作的热情贯穿终生,他从记者成为小说家。就像研究海明威的Jim Tobin,在大学图书馆故纸堆里执着地收集资料、研究,写出了有料有趣的书。
所以,不管什么专业,如果当下你感兴趣,就去读。选错了也没关系,它不会限制你的成长。总有柳暗花明的意外收获。